李白斗酒诗清平调读后感 李白清平调三首

2024-05-03 1366 明贵知识网

著名诗人余光中盛赞李白道:“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余下三分啸成剑气,绣口一吐,就半个盛唐。”


诚然,谪仙人李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天才诗人,他的才华,空前绝后,他的诗句,流传千古,有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的闲情,有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豪迈,有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去还复来”的乐观,有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气魄……


最令人称道的,当然还有那句霸气侧漏的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,一字一句间,李白遗世独立的傲骨风姿仿佛跃然于读者眼前。毫无疑问,在后世心中,李白一直是那个不爱钱财、不畏权贵的“诗仙”。


但是,同样作为李白的代表作,《清平调词三首》却让他的形象大打折扣。因为一般认为,此诗是谄媚杨贵妃的溜须拍马之作。


那么,《清平调词三首》到底是一组什么样的诗作?向来恃才傲物的李白为什么会写下这样备受争议的作品?《清平调》真的是李白的人生污点吗?


或许,这背后有你不知道的隐情,且听笔者慢慢道来。


(《妖猫传》李白剧照,扮演者:辛柏青)


《松窗杂录》对《清平调词三首》的创作背景有详细记载。


正如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中所言:“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”唐朝人爱牡丹的风气,正是唐玄宗带起来的。唐玄宗天宝二年(公元743年)春天,宫中牡丹花开得正艳,唐玄宗携杨贵妃到沉香亭赏花。


唐玄宗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文艺皇帝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》记载:“玄宗既知音律,又酷爱法曲,选坐部伎子弟三百,教于梨园。声有误者,帝必觉而正之,号皇帝梨园弟子。”也就是说,唐玄宗知音律,爱法曲,是梨园行业的祖师爷。


如此有艺术追求的唐玄宗,面对如此佳人美景,自然要令梨园弟子们歌舞助兴。当时,大音乐家李龟年捧着歌词本子上前,请唐玄宗点歌。就在这种情况下,唐玄宗说出了那句名言:“赏名花,对妃子,焉用旧乐辞为?”


唐玄宗的意思很明确,为了不辜负名花与美人,必须要听新歌词。唐玄宗临时起意,手下人可乱了阵脚,时间紧,任务急,谁能如此才思敏捷,当即写出让唐玄宗满意的新歌词呢?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人——当时在翰林院任职的李白。


于是,唐玄宗紧急下旨召见李白,命他当场填词,主题自然是“名花”与“美人”。李白当时虽然宿醉未全醒,但仍不负“诗仙”美誉,大笔一挥,写下三首《清平调》。


(《妖猫传》杨贵妃剧照,扮演者:张榕容)


其一:


云想

李白斗酒诗清平调读后感 扩展

清平调表达了离别之情。
因为这首词的主题是围绕着“离别”展开,全文体现了“离别”的无奈和悲哀。
一开始就提到“莫听穿林打叶声”,显然是在形容离别的场景,接下来的几句词语也都表达了离别的感伤,如“此时此际”,“一别音容两渺茫”,“不知何日君再来”。
所以,可以得出清平调表达了离别之情。
同时,清平调还有一层深层次的,或许还在表达一种爱情的悲哀和埋怨,如“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”,“呜呼!背人言兮,固无凭我也知。
”这些话或许暗示了作者对爱人的不满和辛酸,甚至可能是在抱怨爱人的不负责任和易言放弃,因此这首词也可以作为关于爱情离别的情歌。

李白斗酒诗清平调读后感

声明:明贵知识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本站